
關于赴加拿大參加原住民保護和發展替代研究中心2015年年會的情況
關于赴加拿大參加
原住民保護和發展替代研究中心2015年年會的情況報告
社會學研究所 張倩
應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系原住民保護和發展替代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igenou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CICADA)邀請,2015年11月23日至28日,社會學研究所農村與產業社會學研究室王曉毅、張浩、張倩和荀麗麗赴加拿大參加了原住民保護和發展替代研究中心2015年年會,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背景
原住民保護和發展替代研究中心關注原住民集體生活的概念和實際潛力,從而促成創新型的保護生態完整性的環境保護和替代發展的模式產生。這次年會將國際上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60多個科研合作伙伴匯聚在一起,研究分布在美洲、東非、亞洲和大洋洲的三十多個原住民社區和組織。該中心連接了多個涉及全球不同原住民保護和發展的研究和行動項目,包括原住民對環境和發展替代的管理項目(Indigenous Stewardship of the Environment and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INSTEAD),保護的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Canopy of Conservation, I-CAN),北極之家(Arctic Domus),人類世經濟學(Economics for the Anthropocene, E4A),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與可持續發展(Biodiversity, Ecosystem Services and Sustainability),還有其它很多小的項目。社會學研究所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北方草原牧民的生態保護和生計發展問題,還有氣候變化對于中國北方草原管理和畜牧業的影響。這次會議是我們社科院學者就亞洲與世界其它地區經驗交流的難得機會,也是亞洲學者參與中心活動的起點。
二、會議介紹
這次會議的參會者超過百人,包括研究機構的學者和不同非政府組織的行動者以及原住民代表。研究機構包括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紐芬蘭紀念大學、蒙特利爾大學、拉瓦爾大學、康考迪亞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渥太華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大學,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州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非政府組織包括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坦桑尼亞自然資源論壇(TNRF)、肯尼亞Mainyoito牧民綜合發展組織(MPIDO)、肯尼亞影響力組織(IMPACT),還有一些拉丁美洲的非政府組織。參加會議的原住民也非常多樣,包括北美印弟安人的克里族(Cree)、魁北克省中部的原住民阿提卡梅克族(Atikamekw)和馬什推阿什族(Mashteuiatsh)、溫哥華島的薩里希族(Salish)、奇佩瓦族(Chippewa)、英屬哥倫比亞的吉特克薩拉族(Gitxaala)等等??死镒逭才上嚓P官員參加了會議。
大會分為六個主題,包括(1)土地制度和領土權利,(2)生活項目、生計和美好生活,(3)保護治理,(4)資源開發的政治學,(5)合作和學習的方法,(6)社區制圖、錄像和照片解釋。此外,在會議開幕的第一天晚上安排Stan Stevens教授做了一個題為“反思保護地:原住民和支持研究、倡導和行動的機會”的主題發言。第二天晚上安排了一個原住民水資源保護的專題,來自新西蘭、加拿大和美國致力于保護自然河流的學者和行動者介紹了他們的項目。會議針對原住民所面臨的生計和發展的現實,提出和梳理問題,并就如何理解、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1)土地制度和領土權利
這一部分涉及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歷史問題,北美很多原住民被驅逐出他們的居住地,原有的狩獵、采集和捕魚的生計方式也受到很大限制。1970年代開始,這些原住民提出要回土地權利的要求。例如魁北克省中部的原住民阿提卡梅克族(Atikamekw)和馬什推阿什族(Mashteuiatsh),1976年國家承認這些原住民的領土權利,但在地區層面,如何讓這些土地權利得以貫徹,保證原住民有足夠的狩獵區域,并且讓其生態知識和文化能夠傳承下去,還都是尚未解決的問題。馬什推阿什族今年12月將與當地政府簽訂條約項目,對他們的權利進行界定,包括文化和領土權利等??梢钥吹?,原住民的權利認定是個很復雜的過程,當地行動組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其次是土地政策發展問題。來自肯尼亞的代表介紹了肯尼亞土地改革歷程,如何讓社區土地在政策話語中占有一席之位,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夏醽啅?/span>1900年至1960年一直是英國殖民地,獨立后的幾十年里,越來越多的土地被私有化,土地的投機買賣和土地腐敗嚴重,從而引發了諸多沖突。自2000年起,肯尼亞成立國家委員會開始進行土地改革,2003年成立土地管理委員會,代表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全國的公用土地,并研究制定新的土地政策。2009年,國家土地政策中正式承認社區土地,認為社區土地對于保護土地和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政策轉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至少社區土地可以與私人土地一樣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那么社區如何看待和管理自己的土地,如何與資源開發者談判,都有了法律根據。2015年,又有政策提出社區土地由社區自己來管理??傊?,肯尼亞的土地改革仍在進行中,在承認社區土地之后,如何制定具體的多層級的管理細則,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三是保護地占用原住民土地的問題。保護地是通過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自然文化及文化資源的土地或海洋(IUCN)。保護地的發展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絕對保護,即將保護地的原住民遷出,保護地內不準有人類活動;第二階段是綜合保護和發展計劃,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n and Biosphere Reserve, MAB),通過反思絕對保護對原住民利益的損害,考慮如何同時顧及自然資源保護與原住民的發展;第三階段是將保護與社區利益直接掛鉤,只有社區受益,才能實現保護,實現用社區精神來保護土地。雖然保護地的理念不斷發展,但很多地區仍存在打著保護旗號占用土地,遷出原住民的現象,被稱作綠色土地攫?。?/span>green grabbing),例如非洲一些國家為了保護野生動物,強行將野生動物保護地和放牧地分開,出現很多圍封悲?。?/span>tragedy of enclosure)導致土地退化。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一些基于草根的行動項目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就引出了大會的下一個討論題目。
(2)生活項目、生計和美好生活
在一些東非國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放牧地的移動性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為了發展狩獵和旅游產業,當地牧民做出了很大犧牲,他們為生態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功能是許多國際保護組織都不可能實現的,但其利益卻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的行動組織幫助牧民申請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生產性項目,在與當地人展開反復的討論之后,選擇了最好的發展策略,如養牛和制作旅游紀念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當地人提高收入,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
(3)保護治理
基于多年的人類學研究,麥吉爾大學的Galaty教授總結了東非牧區面臨的諸多問題:土地丟失和破碎化、移動性減少、定居和牧業生計消失、增加的放牧地和土地爭奪的競爭、教育和多樣性生計、城市移民、文化變化(包括宗教保護和傳統宗教)、文化和語言的衰落、牧區民間社會的發展、增加的保護壓力、安全問題、對于牧區的誤解和極弱的政治地位。事實上,這也是世界其它地區包括中國牧區所面臨的問題。王曉毅研究員介紹了2000年以后草原嚴重退化,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幫助恢復生態和改變牧區生產方式,但由于牧區特殊的社會生態系統特點,諸多措施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反而進一步導致草原破碎化和牧區脆弱性的增加。
圖一:中心王曉毅研究員授在會上作報告
(4)資源開發的政治學
原住民還在爭取土地權利并逐漸得到認可之時,礦產資源開發又開始侵入到這些地區,給原住民的生計和環境帶來更大影響??笨耸〉拇篥L魚河地區,4萬公頃的面積上居住著9個克里族的社區,共19000人。1990年代,大鯨魚項目(Great Whale Project)開始在這一地區開發石油資源,石油泄漏給當地的水資源和野生動物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谌伺c生物圈保護區和Easement項目,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證,但是如何讓原住民社區在資源開發的談判和實踐中有效發聲,維護自己的權利,仍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5)合作和學習的方法
多年來,麥吉爾大學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機構合作,建立了如BESS和NEO的網絡,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研究者與行動者。一些學者對如何保護和發掘利用社區生態文化遺產展開研究,例如對南美安第斯山脈地區社區的一種傳統形式“阿律”(Ayllu)的研究。阿律是由幾個家庭組成的互助小組,平日通過種植和交換得到食物,實現自給自足,也能教育其后代,其主要功能就是解決生存問題以及學習如何在大家庭以至社區中相處。對于關注原住民生態文化和發展的人來說,這種組織形式更像是一種對待社會和自然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種概念模型,也是一種關系模式。如果基于全球可持續性的目標來理解阿律的概念,促成人們重新從文化的維度來考慮與自然的關系,考慮原住民的權利,可能是保護原住民當地知識的根本。事實上,這種社區組織形式對于世界其它地方的一些原住民并不陌生,例如蒙古族傳統的浩特就是類似形式。因此,如何把世界不同地區的原住民理解自然、適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智慧匯集起來,讓人類反思問題和重新學習,是研究者當仁不讓的責任。
(6)社區制圖、錄像和照片解釋
社區制圖(mapping)和錄像也是科研工作者與當地人共同學習的一個很好的渠道,同時也是保護原住民權利的一種方式。例如礦業公司進入村子,其中的問題和沖突被盡量掩蓋,但在社區制圖的過程中,村民學會使用錄像機和電腦,他們自己將其中的問題記錄下來,更全面的展示了礦產開發帶來的影響(可以參見網站http://www.mimundo.org)。同時,將社區的歷史和現狀整理記錄下來,是保護的前提,這也是麥吉爾大學在原住民社區所做工作的重要環節,其中有一個項目叫做蒙特利爾生活故事項目(the Montreal life stories project),它包括四個步驟:一是將錄像轉化為可制圖的數據;二是用經驗主義方法將這些數據整理放到網上;三是詢問收集訪問者的建議;四是對原有數據進行修正和補充。
三、體會和下一步工作
參加這次會議收獲很大,除了開始了解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諸多原住民以外,還有很多的體會。首先是原住民對于自然的態度,這次會議涉及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原住民,他們有不同的名字和語言,也有不同的生態文化和宗教信仰,具有極其豐富的多樣性。但透過多樣性的外衣,我們發現他們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和保護自然方面,具有極其相似的特點,最根本的就是他們不把河流、草原、高山和海洋等看作是屬于自己支配的資源,而是把自己看作是它們的一部分?!拔覀兙褪呛恿鳌?,這一句印第安人在會場上的發言時時縈繞心頭,這一句簡單的話恰恰是生物圈物質循環的真實寫照,這種循環的概念事實上已經融入了這些原住民的血液中。
其次是基于這種對自然態度的相似性,原住民在生態文化和風俗習慣方面,也有很多的相似性。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脈地區社區傳統形式阿律和蒙古高原蒙古族的最基層的社區組織形式浩特一樣,還有他們對自然的崇拜和祭祀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面對全球化的挑戰,這些多樣的原住民如何聯合起來形成合力,保護自己的文化和自然,并且影響到所謂文明社會,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正如IPCC在上一個報告中提出的,在氣候變化的壓力下,非洲游牧民應對氣候波動的經驗,可能給其它地區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無法替代的啟示。
最后就是這些原住民所面臨問題的相似性,即環境退化、保護壓力、礦產開發、社區破碎化、文化衰落和城鎮化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產生機制都是類似的,如何正確認識原住民及其環境與文化,是我們文明社會亟待反思的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原住民作為弱勢群體貢獻了資源、犧牲了利益、丟失了自我,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行動者已經看到他們的價值,因此,必須加強彼此間的溝通,才能相互借鑒,少走彎路,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基于以上提到的三個方面的相似性,即對自然的態度、傳統文化和現實問題的相似性,全球不同地區關注原住民發展的研究者和行動者,就必須加強溝通與合作。作為本次會議唯一一個亞洲團隊,在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詳細介紹了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關心什么問題,從哪個角度去分析問題,以及如何影響決策。會后,麥吉爾大學John Galaty教授進一步提出了交流合作的愿望。事實上,我們中心不僅可以基于自己已有的研究發展合作,而且也可以發揮交流平臺的作用,進一步促進原住民文化和發展的研究者與國外學者的交流。
圖二:中心張倩副研究員在會上作報告
圖三:中心荀麗麗副研究員在會上作報告
地址:中國北京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1065室
電話:86-10-85195561 電子郵件: cress@cass.org.cn